二十年来我与钢研纳克共成长

2022-10-30

2022年,是我入职中国钢研的第20年。我在1996年与钢研结缘,1998年在钢铁研究总院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2002年入职钢研纳克,在王海舟院士的带领下协力打造冶金分析测试学术交流平台,2013年开始分析测试技术研发与运营管理。20多年弹指一挥间,期间没有惊心动魄的经历,只是一个普通的北漂研究生在京拼搏奋斗的历程。我亲历了钢研纳克的成长,也经历了自己的成长,在此分享我的小故事、小确幸,以我自己的感同身受,感悟平台的力量,感恩师长的关爱,感谢团队的支持,感怀钢研的肯定。

不期而遇结缘分

作为一个生在南方、长在南方的女孩子,我的老家在湘江之畔的湘潭市。六十年代武汉大学物理系毕业的爸爸,早早地安顿了我的大学和我的工作。虽然我略为执拗地选择了化学专业,而不是我爸爸所期待的计算机或者商科专业,因为化学的课程貌似对我而言相对轻松,化学实验我更是乐在其中,但代价就是得选择家门口的重点大学——湘潭大学,就近读书、接受管理。大学毕业后,我顺利进入了湘潭市化工研究设计院,从事高档新型颜料研究。就在我爸爸认定以他的圆满智慧和周全规划能将我留在身边保我一生坦途、平安喜乐之际,不甘于平淡的我,放不下“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的好奇,怀揣着“诗和远方”的梦想,扔掉了爸爸为我守护的“金饭碗”。在大学本科毕业5年后,1996年,我自作主张地偷偷考上了北京科技大学分析化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远走京城,开启了北上求学之路。

我和钢研结缘,是源自我在北科大的导师——邵光玓老师的推荐。在钢铁研究总院测试所王海舟教授的指导下,我完成了我的硕士论文“离子色谱法测定钢铁中痕量硫的研究”(1996.9—1998.6),成功实现了钢铁中0.0001%痕量硫的湿法定值和仲裁分析方法的建立。1998年,我进入钢铁研究总院攻读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方法的研究及其在高温合金痕量分析中的应用”,在国内首次建立了ICP-MS法测定高温合金中B、Mg、Sc、Ga、Ag、In、Sn、Sb、Te、Hf、Ce、Tl、Pb、Bi等多种痕量元素的方法;通过对激光烧蚀固体进样-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LA-ICP-MS)测定高温合金中痕量元素时的研究探讨,初步建立了内标定量法以及外标定量法LA-ICP-MS测定高温合金中痕量元素的方法。2002年4月,博士毕业后,我进入中国钢研工作。


高屋建瓴搭平台

作为质谱方向的博士,2002年毕业后,我心中有着很美好的职业规划,也面临着很多不同的选择。虽然中国钢研对博士入职待遇的收入水平真的让人唏嘘(1800元每月),但是我的博士研究生导师王海舟教授,作为钢研纳克的创始人,他关于钢研纳克前景蓝图的描绘,尤其是“靠事业吸引人,靠感情凝聚人,靠合理收入稳定人”的理念,还是让我义无反顾地选择留在了钢研纳克。

2002年5月,我在钢铁研究总院分析测试研究所基础管理部正式入职了。我的岗位是负责能力验证、标准制修订、培训、学会、期刊等一体化的执行运营,并参与筹建中实国金,积极参与推动行业学术进步和技术交流工作,打造冶金分析测试学术交流平台。然而,一上岗,我就有点儿蒙圈。这简直就是个大打杂的角色啊!上午还在讨论能力验证计划的立项,下午又在主任委员的领导下,审定标准草案;这个月在担任《冶金分析》期刊的责任编辑,下个月又作为中国金属学会分析测试分会秘书长(2003—2011年),还得和各路厂商谈赞助,做方案策划;抽空还得把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国家分析测试体系的建立与完善”项目推动一下,滚动实施5期的项目可行性报告要说明白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结题报告要出彩,实施效果有验证。

天哪,这些个工作真的把我忙得像个陀螺,天天时间都不够用!似乎早起一上班,转眼就天黑了。加班是常态,我在马甸住了七年,能在天黑前下班的日子真是屈指可数。

比如,单说标准制修订这一项工作,我担任全国钢标委钢铁及合金化学成分测定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2003—2008年)期间,在主任委员的指导下,我们组织完成了44项钢铁及合金化学成分测定国家标准的制定修订,其中新制定国家标准24项,修订国家标准20项,对钢铁及合金化学成分测定的国家标准体系进行整体架构调整和标龄更新,使2005年以后制定修订的国家标准达到40%左右。其中,新制订的高温合金痕量分析国标系列(GB/T 20127.1—13-2006)和国军标系列(GJB 5404.1—16-2005)较好地解决了高温合金多达数十种痕量元素、含量极低且范围跨度极大的分析难题并实现标准化,有力地推动了新型仪器分析方法进入国家标准体系。但是,这些繁重的标准制定修订工作也给我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使我多年不敢碰标准,至今仍然心有余悸。

多年以后,我跟我的朋友们说我多么地忙,打了五份工,他们一句话就把我噎着了:“给你五份工资了吗?”我说:“啥?怎么可能?!”从他们略带鄙夷的眼光中,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有些憨傻。可是现在回头来看,我当时作为一个小白,啥也不会,有人引路、有人指导、有人把关、有人替你扛下所有风险,你只管一路向前奋力奔跑,是何等的幸福啊!我很庆幸我自己当年的憨傻,让我能够迅速成长,在这个大平台中成为一个有力的实践者。

十年间,我先后5次被评为集团、公司先进员工、优秀党员,并获得“北京优秀青年工程师标兵”“中国冶金先进科技工作者”“中国金属学会优秀学会工作者”等行业先进称号。

坚忍不拔克难关

十年弹指一挥间,时间来到了2013年1月1日,这又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我被调到检测事业部担任副总经理兼化学室主任。

彼时,检测并不算主业,但钢研纳克已然是钢研纳克了。

2012年,北京纳克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更名为钢研纳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简称钢研纳克),中国钢研整合检测相关业务进入钢研纳克公司运行。在这之前,检测板块的人认为自己是测试所的,而仪器板块的人认为自己是纳克的。在这之后,好像才彼此认同是一家人,都是钢研纳克的人。

化学室,作为测试所的基业和大本营,自1952年成立以来,到1997年与合并至测试所的力学室、物理室、无损检测室一起,承担着推动金属材料检测技术进步的任务,并为中国钢研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全面的检测服务。为了支持纳克仪器(2001年,“北京纳克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从无到有的发展,纳克成立后的十年间,检测板块其实一直在向仪器板块输血。值得欣慰的是,小小的纳克仪器蓬勃发展,迅速奠定了国产仪器的霸主地位,打造了上亿元级别的产业规模。然而,资源是有限的,检测真的很艰难,出人出力自不在话下,把最能干的精英都贡献给了仪器板块,自己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一分钱掰成两分钱花。从主任、组长到普通员工,大家都是节约小能手,按照公司要求年年足额上缴利润,换回测试所员工的奖金,大家一起分。十年间,化学室除了买了一台Thermometer X2质谱仪,补充报废的PQII质谱仪,几乎没有添加过大型仪器设备。

但是排山倒海的样品,并没有饶过化学室的同志们。他们成天都在加班,待遇却不见增长;仪器装备严重老化,三天两头地大修,天天被人赶着周期,内心真是憋屈。招聘不到能人,自己的高手还不断在流失,人心涣散。于是,截止2012年底,连续三年,化学室没有完成年度任务。

如果说临危授命有些夸张,但是当时的情境真的十分艰难。然而,好在有公司领导的支持,有检测事业部宋志敏总经理的声援,并幸运地与张立新和刘庆斌一起组成了一个“铁三角”组合。在搭建了4个组长、8个项目负责人的核心团队后,我们稳住了阵脚,在2013年底以20%的年度增长率超额完成当年任务指标,随后全面推动了实验室管理系统(LIMS)在化学室流程优化和高效应用,实现了检测数据的自动采集和传输,构建了新的NACIS方法体系搭建,完成全部80多个方法制修订,并在ICP-AES、ICP-MS和辉光质谱等先进仪器技术在高温合金痕量分析核心技术攻关和实践取得了重要进展,全面构筑了化学室快速增长的人才队伍和核心能力。

在这个时候,我真正认识到了化学室老主任王海舟院士“靠事业吸引人,靠感情凝聚人,靠合理收入稳定人”的精髓,也深刻领会了王院士对我这个2013级新主任的殷殷嘱托——“以技术引领检测能力的进步”的力量。

化学检测一直在始建于1952年的化学楼内运营,近70年的服役期,早已是年久失修的状态。虽然2008年以前,公司就提出了装修方案,但由于多种原因,多轮方案一直不断被推翻、复议、搁置。就这样,衣衫褴褛的我们,虽然顶着国家钢铁材料测试中心的光环,可每逢重要客户来访,往往不知所措。多年来,这一直是化学室每一位成员心头的痛。

然而,峰回路转,“永丰基地3A检测实验室”终于在2019年进入了规划日程,建筑面积约6600平米,项目投资约2500万元,以建设国际一流的金属材料检测实验室为目标,涉及土建、电气、暖通、排风、给排水、消防、环保、安全、节能、超净、恒温、抗震、防腐、供气、危化品管理及智能监控等十多个专业的个性化定制。我也以工艺技术总负责人的角色,全面调研、监督施工。2021年7月,化学分析、力学测试、检测客服及标物研制等业务部门成功入驻永丰产业基地,钢研纳克检测的技术能力、设备能力和整体形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有幸参与到这个项目中,看到一个顶级的金属材料实验室建设工艺方案和运营模式的成功兑现,我感受到了团队协作的力量,也深刻体会到了坚忍不拔地付出极大辛劳后的成就感。整整两年,遭遇疫情封控,招标受阻,工期延误,事无巨细,多方协调,其中有猜忌、有误解、有争执、有无奈,但终归不辱使命,能向化学室、各兄弟部门、检测中心和公司交差了,工程虽难完美,但至少问心无愧。


逐本求末攀高峰

和大多数博士研究生一样,不论岗位在哪里,我总是对科研有着一种又爱又恨却终究难以割舍的情结。

从2002年至2012年,我在王院士的带领下协力打造冶金分析测试学术交流平台。我其实基本远离了一线实验室,但正是这个科研情结,支撑着我不放弃质谱技术的应用研究,并不断归纳总结所知所学,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期间发表论文近20篇,作为第一起草人,负责制定质谱分析方法1项国家标准GB/T 20127.11—2006和1项国家军用标准GJB 5404.16—2005、并参与制定ISO标准2项,在ISO 18632:2010滴定分析锰项目组WG55和ISO 16918—1:2009 ICPMS项目组WG53中负责ISO立项申请和英文版研究试验报告,组织共同试验;参编专著4本:《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与应用》《冶金分析前沿》《钢铁及合金分析》《高温合金元素分析》,并于2011年出版专著《色谱在材料分析中的应用》;在进入化学室后,负责了国家钢铁材料测试中心2013版NACIS/CH 083、087、126、130等四项质谱分析方法标准的制定修订。在王院士的带领下,我积极参与到行业的技术进步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省部级一等奖1次、省部级二等奖6次。

2013年,担任化学室主任后,我更是坚信“以技术引领检测能力的进步”,一手抓质量控制和智能化高效流程方案,一手抓检测技术的研发。培养硕士研究生近十名,指导完成研究专题“高纯镁、高纯钼、高纯铬和高纯铼的辉光放电质谱纯度分析及其结果不确定度评定”“辉光放电质谱应用于二代单晶高温合金DD5中痕量稀土元素和贵金属元素的分析”“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串联质谱测定高温合金中痕量锗砷磷硫”“快速溶样方案和高效流程的研究与应用方案”“化学分析自动化流程的基础研究——方法开发及数据比对”“金属材料微量溶样方案与智能化流程研究”等,是“辉光质谱仪应用于高温合金中痕量元素全分析及其结果准确性评价”“质谱技术LA-ICP-MS应用于钢铁材料焊缝区域元素分布分析与材料性能相关性研究”等前沿质谱课题的技术负责人,致力于高纯物质、复杂体系痕量元素分析的能力提升、分析流程的智能化绿色化建设,逐步采用顶级检测技术、高效智能、环境友好的方案。

按照公司总体布局和安排,2018年我担任检测中心副总经理,负责技术质量和运营管理,并作为课题负责人,参与了国家两机专项 “高温合金痕量元素湿法检测技术体系研究与标准物质研制”(2021—2024年)、国家重点研发专项“高分辨辉光放电质谱仪研制与应用”(2021—2026年),以及集团攻关项目“高温合金痕量元素分析装备与方法体系”(2019—2021年)等项目工作,致力于痕量超痕量检测能力的研发以满足航空、核电及半导体领域对高温合金、高纯物质等国家战略新材料痕量分析极为严苛的检测需求。

未来已来,任重道远,但是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除了劈荆斩棘攻克难关、逐本求末攀高峰,我们别无选择。

不知不觉这20年间,时间如白驹过隙,岁月似流星消逝,我已是“鬓边白发参参出”,但是因为钢研纳克这个平台的存在,我既感叹容颜老去,又深深感恩在这个优秀的团队里体会到成长的力量和温暖,感恩生命中不期而遇的支持和慰藉,感恩二十载里无怨无悔的付出和努力,感恩在喧嚣与疲惫中依然可以相信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2022年9月14日,北京

个人简介:

姓名:胡净宇

性别:女

工作单位:钢研纳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工作职务:检测中心-中心领导